第122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不久之後, 聖上就下令各地營建慈幼局,一開始只需要當地官府提供一處相對偏遠的院子, 收養被拋棄的孤兒還有沒有子女贍養的老人以及一些沒有什麽謀生能力的殘疾人。
而維持慈幼局一方面是向大戶募捐,另一方面是內庫撥款,不過, 最終還是需要他們自給自足。
慈幼局並不是白白養著他們,慈幼局會有一些人教導他們各種謀生的手段, 首先是識字, 會算術,除非是那種特別有天賦的, 否則的話,並不會讓他們去參加科舉,一個普通的讀書人,若是一直考不出來的話, 每年的花銷足夠拖垮一個小康之家。
識字, 會算術的人可以給人做賬房, 哪怕做夥計也比不識字的更靈光。他們工作之後的收入, 會有一部分交還給慈幼局,最高不會超過六成, 年限最高不會超過十五年,之後他們若是想要繼續回饋, 那麽, 他們就會被列入捐贈者的名單。
除此之外, 還有其他一些手藝, 這些手藝大家都能學,都不會太過覆雜,太過覆雜的,人家一般都是教給親傳的學徒的,哪裏會隨便傳出去。學會手藝之後,同樣要將自個的產出交一部分給慈幼局,多出來的就是你自己的,留在慈幼局的多交一點,出去自謀生路的,少交一點,反正到了一定年限,你就是自由人了。
而對於那些老人和比較嚴重的殘疾人來說,他們就算還能做什麽活計,頂多也就能抵他們的飯錢,醫療之類的開支也就只能依賴慈幼局的財政了。
至於慈幼局的負責人,優先選擇從軍中退役或是傷殘的老兵,他們也算是有編制的人,算是九品的小官,並不入胥吏的行列,每個月都會有固定的薪俸,相應的,他們也不能隨便貪汙慈幼局賬上的錢財,一旦發現,就得滾蛋,並且將所得追回來。
當然了,在這個小農經濟的時代,慈幼局培養出來的人才可能很快會過剩,但是不要緊,錦書已經開始制定進入工業時代的計劃。
錦書不是理工科的學生,對許多東西,最多只知道個大概,不過,沒關系,這年頭的能工巧匠能做到什麽程度,錦書有的時候都會感覺到意外,只要給他們一個思路,他們能做的事情不要太多。
錦書其實並不打算快速掀起工業革命,漫長的過渡還是需要的,這年頭沒有農藥化肥,紅薯土豆什麽的雖然發現了,但是,沒有一代代的改良,這玩意產量雖然的確比稻麥高不少,但是也沒高到那個地步,倒是種起來容易,不怎麽挑地是真的,紅薯也就罷了,土豆在地底下還比較容易招蟲子。
因此,不可能一下子將農業人口大部分轉移到工業人口上去,大家吃什麽呢?總不能先讓一小撮人進入工業化,再餓死一批人,全面進入小康吧!
錦書畢竟不是學這種事情的,她也沒那個狠心,因此,大刀闊斧的改革是不可能的,她能做的也就是潛移默化,讓大家往外看,比如說南洋那邊,不管怎麽說,水稻一年三熟,那邊也沒什麽人居住,可以在那邊種地,然後用海船運回中原嘛!當然,移民這種事情,最好還是靠自願,強迫移民很容易引起反彈,人不到那個地步,是不想背井離鄉的。
因此,慈幼局還有背後初見雛形的皇家工業集團的步子邁得並不大,一開始不過是小打小鬧,各地做點肥皂什麽的,後來錦書就叫人弄出了基本的牙膏洗發水花露水之類的,等著資本大了之後,才涉及到一些在這個年代比較高端的護膚化妝產品。反正錦書只要出個主意,叫下頭人研究一下可以普及的配方,將生產步驟拆分開來,交給各個作坊小工廠做就行了。
後來因為發現女嬰被拋棄得比較多,還有因為各種緣故,被趕出家門的女性,錦書幹脆又搞出了紡織廠,一開始就是普通的織布機,後來下頭的工匠弄出了更加先進的紡織機之後,布匹的價格應聲而落,江南那邊的大布商本來也有自個的紡織作坊,自然承受不住這樣的競爭壓力,最後也只能認栽,花大價錢采購了最新的紡織機。等到織出來的棉布還有絲綢供過於求之後,大家自然要大規模走向海外,而不是以前的小打小鬧。
如果說一開始的時候,楚穆對錦書的事業只是抱著讓錦書有點事情可做,自己隨時可以在後頭補救的想法的話,等到後來,楚穆就目瞪口呆地發現,這個原以為要不斷從內庫掏錢輸血的機構已經變成了龐然大物,要不是錦書及時將各個部分拆分開來,楚穆都要膽戰心驚起來了,別的不說,這裏頭涉及到的人口還有經濟體量簡直叫人不敢置信。
楚穆後來也開始深入其中,琢磨其中的道理,並且準備慢慢將相應的模式嘗試推廣開來。絕大多數朝廷官員都知道,大多數王朝的滅亡,不是因為別的,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土地兼並,只不過,站什麽山頭唱什麽歌,大家嘴上喊著兼並之害,但是自己站在這個階級裏頭,自然得為自己考慮,你不兼並,別人下手可不會手軟,你要是不壯大,日後家裏沒有足夠權勢的時候,就要變成別人兼並的對象了,這根本就是人性。
如今,破產的農民們可以尋到另外一條出路,沒有足夠的佃戶,地主們不得不降低租子好留下佃戶給自個種地,一些地主有錢了,也不樂意繼續種地,而也是開始開作坊,弄店鋪,錢也流動起來了,這已經達成了一個平衡,朝廷也從中獲益不少,至於那些頑固不化的,就守著那些土地賺那點死錢吧。
朝堂上的官員一開始還各種啰嗦,但是要說有什麽不對,他們也沒辦法,只得在那裏喊著什麽與民爭利的話,楚穆對此就是翻了個白眼,在士大夫眼裏,他們才是民,至於下頭的老百姓,怎麽說來著,就是黔首,因此,楚穆很是幹脆利索地懟了回去,對皇帝來說,同樣財大才能氣粗,手裏沒錢,說話也不響亮,想要幹點什麽事情,戶部一句沒錢,就頂回去了。
如今因為工商業蓬勃發展,楚穆又聽了錦書的,改良了稅制,變成了遞進式稅制,誰要是不服,那就讓你連不服的資本也沒有,因此,每年的稅收都是個可觀的數字,不管國庫充盈,有了大量的產業之後,內庫還有楚穆和錦書的私庫都塞得滿滿當當,恨不得年年都要開新庫房,有錢自然好辦事,楚穆對於下頭的很多事情,也就不那麽在意了。
下頭的人知道這些事情背後有錦書這個皇後的推動,自然也想給錦書添堵,在那裏說皇後善妒,要聖上充盈後宮什麽的,楚穆也是蔫壞,回頭就賞賜幾個特別訓練過的宮女下去,保證他們家後院起火,幾次之後,他們也消停了,畢竟,錦書這個皇後除了占著皇帝不松手之外,其他方面也沒得說,光是孩子,這些年又陸陸續續生了四個,三子一女,楚穆子嗣不算單薄了,要是以子嗣的名義讓楚穆廣納後宮,這說出來就顯得有些無恥,何況,錦書在民間名聲也很不錯,你敢說她壞話,信不信回頭傳出去,家裏頭連菜都買不到?總之,到最後,大家都消停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而維持慈幼局一方面是向大戶募捐,另一方面是內庫撥款,不過, 最終還是需要他們自給自足。
慈幼局並不是白白養著他們,慈幼局會有一些人教導他們各種謀生的手段, 首先是識字, 會算術,除非是那種特別有天賦的, 否則的話,並不會讓他們去參加科舉,一個普通的讀書人,若是一直考不出來的話, 每年的花銷足夠拖垮一個小康之家。
識字, 會算術的人可以給人做賬房, 哪怕做夥計也比不識字的更靈光。他們工作之後的收入, 會有一部分交還給慈幼局,最高不會超過六成, 年限最高不會超過十五年,之後他們若是想要繼續回饋, 那麽, 他們就會被列入捐贈者的名單。
除此之外, 還有其他一些手藝, 這些手藝大家都能學,都不會太過覆雜,太過覆雜的,人家一般都是教給親傳的學徒的,哪裏會隨便傳出去。學會手藝之後,同樣要將自個的產出交一部分給慈幼局,多出來的就是你自己的,留在慈幼局的多交一點,出去自謀生路的,少交一點,反正到了一定年限,你就是自由人了。
而對於那些老人和比較嚴重的殘疾人來說,他們就算還能做什麽活計,頂多也就能抵他們的飯錢,醫療之類的開支也就只能依賴慈幼局的財政了。
至於慈幼局的負責人,優先選擇從軍中退役或是傷殘的老兵,他們也算是有編制的人,算是九品的小官,並不入胥吏的行列,每個月都會有固定的薪俸,相應的,他們也不能隨便貪汙慈幼局賬上的錢財,一旦發現,就得滾蛋,並且將所得追回來。
當然了,在這個小農經濟的時代,慈幼局培養出來的人才可能很快會過剩,但是不要緊,錦書已經開始制定進入工業時代的計劃。
錦書不是理工科的學生,對許多東西,最多只知道個大概,不過,沒關系,這年頭的能工巧匠能做到什麽程度,錦書有的時候都會感覺到意外,只要給他們一個思路,他們能做的事情不要太多。
錦書其實並不打算快速掀起工業革命,漫長的過渡還是需要的,這年頭沒有農藥化肥,紅薯土豆什麽的雖然發現了,但是,沒有一代代的改良,這玩意產量雖然的確比稻麥高不少,但是也沒高到那個地步,倒是種起來容易,不怎麽挑地是真的,紅薯也就罷了,土豆在地底下還比較容易招蟲子。
因此,不可能一下子將農業人口大部分轉移到工業人口上去,大家吃什麽呢?總不能先讓一小撮人進入工業化,再餓死一批人,全面進入小康吧!
錦書畢竟不是學這種事情的,她也沒那個狠心,因此,大刀闊斧的改革是不可能的,她能做的也就是潛移默化,讓大家往外看,比如說南洋那邊,不管怎麽說,水稻一年三熟,那邊也沒什麽人居住,可以在那邊種地,然後用海船運回中原嘛!當然,移民這種事情,最好還是靠自願,強迫移民很容易引起反彈,人不到那個地步,是不想背井離鄉的。
因此,慈幼局還有背後初見雛形的皇家工業集團的步子邁得並不大,一開始不過是小打小鬧,各地做點肥皂什麽的,後來錦書就叫人弄出了基本的牙膏洗發水花露水之類的,等著資本大了之後,才涉及到一些在這個年代比較高端的護膚化妝產品。反正錦書只要出個主意,叫下頭人研究一下可以普及的配方,將生產步驟拆分開來,交給各個作坊小工廠做就行了。
後來因為發現女嬰被拋棄得比較多,還有因為各種緣故,被趕出家門的女性,錦書幹脆又搞出了紡織廠,一開始就是普通的織布機,後來下頭的工匠弄出了更加先進的紡織機之後,布匹的價格應聲而落,江南那邊的大布商本來也有自個的紡織作坊,自然承受不住這樣的競爭壓力,最後也只能認栽,花大價錢采購了最新的紡織機。等到織出來的棉布還有絲綢供過於求之後,大家自然要大規模走向海外,而不是以前的小打小鬧。
如果說一開始的時候,楚穆對錦書的事業只是抱著讓錦書有點事情可做,自己隨時可以在後頭補救的想法的話,等到後來,楚穆就目瞪口呆地發現,這個原以為要不斷從內庫掏錢輸血的機構已經變成了龐然大物,要不是錦書及時將各個部分拆分開來,楚穆都要膽戰心驚起來了,別的不說,這裏頭涉及到的人口還有經濟體量簡直叫人不敢置信。
楚穆後來也開始深入其中,琢磨其中的道理,並且準備慢慢將相應的模式嘗試推廣開來。絕大多數朝廷官員都知道,大多數王朝的滅亡,不是因為別的,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土地兼並,只不過,站什麽山頭唱什麽歌,大家嘴上喊著兼並之害,但是自己站在這個階級裏頭,自然得為自己考慮,你不兼並,別人下手可不會手軟,你要是不壯大,日後家裏沒有足夠權勢的時候,就要變成別人兼並的對象了,這根本就是人性。
如今,破產的農民們可以尋到另外一條出路,沒有足夠的佃戶,地主們不得不降低租子好留下佃戶給自個種地,一些地主有錢了,也不樂意繼續種地,而也是開始開作坊,弄店鋪,錢也流動起來了,這已經達成了一個平衡,朝廷也從中獲益不少,至於那些頑固不化的,就守著那些土地賺那點死錢吧。
朝堂上的官員一開始還各種啰嗦,但是要說有什麽不對,他們也沒辦法,只得在那裏喊著什麽與民爭利的話,楚穆對此就是翻了個白眼,在士大夫眼裏,他們才是民,至於下頭的老百姓,怎麽說來著,就是黔首,因此,楚穆很是幹脆利索地懟了回去,對皇帝來說,同樣財大才能氣粗,手裏沒錢,說話也不響亮,想要幹點什麽事情,戶部一句沒錢,就頂回去了。
如今因為工商業蓬勃發展,楚穆又聽了錦書的,改良了稅制,變成了遞進式稅制,誰要是不服,那就讓你連不服的資本也沒有,因此,每年的稅收都是個可觀的數字,不管國庫充盈,有了大量的產業之後,內庫還有楚穆和錦書的私庫都塞得滿滿當當,恨不得年年都要開新庫房,有錢自然好辦事,楚穆對於下頭的很多事情,也就不那麽在意了。
下頭的人知道這些事情背後有錦書這個皇後的推動,自然也想給錦書添堵,在那裏說皇後善妒,要聖上充盈後宮什麽的,楚穆也是蔫壞,回頭就賞賜幾個特別訓練過的宮女下去,保證他們家後院起火,幾次之後,他們也消停了,畢竟,錦書這個皇後除了占著皇帝不松手之外,其他方面也沒得說,光是孩子,這些年又陸陸續續生了四個,三子一女,楚穆子嗣不算單薄了,要是以子嗣的名義讓楚穆廣納後宮,這說出來就顯得有些無恥,何況,錦書在民間名聲也很不錯,你敢說她壞話,信不信回頭傳出去,家裏頭連菜都買不到?總之,到最後,大家都消停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